教研,这一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活动,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及时转变教研方式,通过“做实学科教研、做强综合教研、做大项目研究、做响品牌活动”等,实现教研方式的转型,有力促进教研工作的发展。
在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进行现场指导和文本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反思,如何在教研主题的引导下,开展系列化、深层次、持续性的深度教研,进一步提高教研的品质,提升教研的有效性,助推教师的专业成长。
找准问题,确定教研主题
教研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收集问题、确定主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再提炼教研主题、规划主题序列、设计活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随着教研活动的不断深入,旧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相继产生。因此,找准教研活动中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是保持教研生命力的基本前提。
教研员陈老师带领中心组的教师们开展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从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围绕“游戏中幼儿行为的观察、识别、回应”设立了三个阶段的主题,每一阶段的主题再细分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小主题。比如,围绕“游戏中的观察”设定了每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序列:明确角色游戏观察的价值;了解观察的内涵和视角;角色游戏观察的对象和内容;角色游戏记录的要素及其内涵;角色游戏的观察方法及其内涵;运用适宜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角色游戏观察与记录的实践活动;梳理游戏观察与记录的原则方法。
明确主题序列,为聚焦主题开展深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随着主题教研的推进,教师们对基于问题、形成主题、系统规划、整体设计的意识日益加强,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确定主要问题。在广泛收集问题的基础上,可以将问题归类。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幼儿园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结合问题的共性程度、本区域或幼儿园的研究重点、已有研究基础,综合考虑问题的迫切性、可行性和价值,将问题分为主要问题、次要问题、一般问题和无关问题,确定需要先解决的主要问题。
其次,提炼教研主题。对主要问题进行成因分析,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将其提炼成教研主题。
再其次,明确教研目标和内容。根据教师当前专业发展水平,思考他们“要什么”,以此确定教研活动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的达成,将主题细化成若干个问题链,成为每次教研活动的子主题。
巧用教研工具,提高证据意识
为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在设计教研活动方案时,我们既要重视主题设定,还要考虑教研工具的设计和教研素材的准备。可以围绕主题进行表单设计,将经验的“碎片”集聚为观察反思的视角,引导参与者从基于感觉和经验分析,转向基于证据和逻辑的判断。
比如,教研活动前,提供“教研活动告示单”,将选题的动因、活动过程安排、活动效果预估、活动资源等教研活动设计方案中的主要内容,以简洁的表单方式呈现,帮助教师提前了解教研活动要点,做到有备而来。
教研活动中提供“活动观察表”,包括观察要素、识别分析及回应策略记录,这可以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提供简明的参考依据。
比如,某幼儿园开展观察识别的研究,观察表中呈现了认知与思维、粗大动作与精细动作、情感与意志、交往与表达、个性特点等观察要素。又比如,某幼儿园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研究,观察表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观察要素。
教研活动后提供“教研活动反馈单”,可以作为教师反思调整的参考,为后续改进教研活动服务。反馈单要罗列“教研主题确立、教研目标制定、教研活动设计、教研过程呈现、教研活动效果”等观察点,同时也会呈现活动的亮点和本人的建议,以引发教师反思教研活动的收获与共识、问题与分析,以便于在后续教研中调整。
我们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除了观摩保教活动现场,还会借助信息技术收集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大量的行为表现,这些呈现具体情境的素材,有助于激发教师参与研讨的兴趣,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进行观察分析,对现场教研的研讨氛围、深入程度都有良好的助推作用。用信息技术连续数周记录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也已成为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习惯。
运用多维视角,引发持续反思
一次教研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研工作的终结。围绕主题对已开展的教研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优化后续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研品质。从多个维度收集反馈意见,对活动效果进行总体判断,发现影响教研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原因,有利于让后续的教研工作更具针对性。
比如,随着“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提供更多可选择、有多种玩法的材料,开始追随幼儿兴趣,支持幼儿持续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更多的选择机会、不确定的发展可能,给教师的观察分析带来了挑战。观察分析幼儿的表现行为成为众多教师亟待提升的能力。
2019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以“提高教师观察识别能力”为主题,组织各区教研员对8个区域(占上海区域的50%)的教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并根据教研活动反馈单的观察点,分别对教研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观摩者进行了个别访谈。
通过访谈,我们有了新的发现。比如,访谈发现,让教师有更多参与机会的教研活动形式设计,更能发挥教师在教研中的主体性。又比如,互动交流中产生的问题、对观点的质疑、新视角的陈述、实践的做法等,能让教师体验到思维被激活的快乐,产生更多主动表达想法的愿望。这些发现,为我们后续围绕教研主题设计更匹配的教研形式、有效的互动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教研活动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合作研究。我们聚焦主题,运用工具,将教研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串联起来,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使教研走向深入。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教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幼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学前教育课程、0—3岁婴幼儿教养活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