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研动态 >> 正文

战“疫”时期的思政课更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发布者:李纪岩 [发表时间]:2021-01-18 [来源]:海南省教育厅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辩证思维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上好思政课显得尤为具有指导意义。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正常时期,思政课的授课形式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同时辅之以课外实践教学;授课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同时密切联系形势与政策。但在爆发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学生高度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常规课堂教学有时也会无法进行,此时的思政课就更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内容、载体与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提高现实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以2020年春节前后出现的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肺炎为例,疫情爆发后迅速演变成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省市先后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为隔绝病毒传播,全民封闭在家,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全国大、中、小学纷纷延期开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要落实好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特别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贴近抗击疫情的实际、贴近互联网时代的实际、贴近学生居家封闭生活的实际,深入挖掘战“疫”中鲜活的育人资源,充分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适合学生居家完成的各类活动,精心打造多元“课堂”,做活疫情下的思政课。

一、因事而化,关注事件动态,让思政课内容活起来

关注现实问题、及时回应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是思政课深入人心的前提。任何时候爆发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思政课都不可能、也不应该置身度外。针对抗击新冠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这场特殊的战役,思政课教师不应单纯地、机械地讲授教材中既有的内容,而应直面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爆发的现实,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考察、分析这场疫情的来龙去脉,深刻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大课题的逻辑必要性与现实紧迫性。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医护人员向核心疫区前进的铿锵步伐中领悟众志成城,从社会各界驰援武汉的集体行动中读懂大爱无疆,从建设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速度中认识中国力量,从党中央对防控工作的运筹帷幄中感受制度优势,从全国党政军民医协调配合迅速消灭疫情的伟大胜利中坚定“四个自信”。要紧密结合党领导人民战胜各类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历史经验,引导广大学生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定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信心。要结合战“疫”中每日涌现的感人故事,从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度与广度上,深入总结、阐发“战‘疫’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战‘疫’精神”。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面前,思政课教师要因事而化,“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课的小课堂同抗击疫情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教材理论内容与战“疫”丰富实践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党领导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现实题材,把思政课“上”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役中,在特殊时期切实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譬如,可以设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战‘疫’时期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从新冠肺炎爆发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抗击新冠肺炎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制度与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等讨论主题,组织同学们交流对此次战“疫”的认识。在讨论中,教师要守好战“疫”思政岗位,及时回应、科学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了使引导工作更为科学、更接地气、更具有针对性,高校应先行启动“教师防疫形势、政策与知识在线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把握防疫形势、吃透防疫政策、熟悉防疫知识,为引导学生打好基础。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疫情发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与心理减压活动,帮助学生克服面对疫情产生的心理恐慌,缓解学生长期居家隔离生活带来的精神压力。

二、因时而进,善用网络资源,让思政课载体活起来

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交流信息与获取资源的重要平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即时传递信息、随时获取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延期开学的背景下,互联网因其可以弥补空间隔离的不足、架起师生在线沟通的桥梁,成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重要载体。2020年春季学期未能如期开学后,全国大、中、小学纷纷开展多种形式的“在线教学”,数亿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收看老师的远程授课,或者点播互联网平台上既有的在线视频课程,再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交作业,接受老师的远程指导。这种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在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延期开学带来的冲击,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目标。尤其是教育部“推出的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门课程”,都是“这几年来精心组织、精心培育、精心遴选的好老师”的“有质量保障”的好课,在疫情期间起到了救急的作用。

数亿人同时在线接受教育的实践,无异于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这场革命所凭借的,正是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产业的巨大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互联网之于“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意义,不仅仅是提供“直播教学”的平台,或者提供既有的“录播课程”,更重要的是其长期积淀的海量的、优质的“非授课类”资源,可为“在线教学”灵活使用。战“疫”时期的思政课,当然也要因时而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但在具体运用上,在适当运用“直播教学”手段或互联网平台既有的“录播课程”资源外,有必要采取“差异化”策略,让思政课的互联网载体进一步活起来。一是灵活处理过程,强化目标管控。思政课教师不一定要让学生在某一固定时间段收听、收看某一教学内容,但应通过在线查看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学习内容是否掌握,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二是拓展网络空间,深挖网络资源。高校不必特别要求教师、学生使用哪一个平台来进行“直播教学”,但应鼓励教师、学生深挖互联网上的“非授课类”资源,来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比如,可以推荐学生登陆“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成果总库’”,在线阅读PDF版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读书笔记,教师在线检查读书笔记的质量。再比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强国”中的丰富资源,与同学们在线分享精彩之处。

三、因势而新,融入各类活动,让思政课方法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是综合的艺术,思政课也不例外。上好思政课,需要教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思政课从来就不应是简单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式的“自娱自乐”。因爆发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而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时,只是简单地组织学生收看互联网平台上的录播课程,或者仓促上阵进行“在线直播”,也是很难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的。做好战“疫”时期的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因事而化、在教学载体上因时而进,还要在教学方法上因势而新。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挖掘疫情防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深入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融入各类活动中。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深入分析战“疫”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让思政课方法活起来。

大道无形,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思政课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封闭在家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特点,紧扣战“疫”时期不断变化的形势、政策与不断涌现的事件、人物,设计适宜居家完成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融思政课教学目标于无形中。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拿起笔来,创作与抗击疫情相关、能够体现“战‘疫’精神”的文学作品或书法作品,组织评选优秀作品,做成电子相册在线上展示。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书法技能,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战‘疫’精神”的理解,引导学生修身养性。再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强国”中搜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部署疫情防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等关键词,选取重要篇目、重要讲话、重要段落在线接力朗读,师生共同在线聆听。朗读过程录音、录像,为班级留下战“疫”时期的特殊记忆。还比如,可以组织同学们在线观赏红色电影,或观看党领导人民消灭疟疾、取得抗洪抢险胜利、抗震救灾胜利等纪录片,撰写影评,在线交流观影感受。此外,战“疫”期间如果有学生滞留在校,教师不仅要引导这些学生配合学校做好封闭式管理,更要加强与这些学生的思想交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特殊时期,关爱就是最好的思政课。

(本文作者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